有夢想,人類科技文明得以進步發展;有理想,生活品質得以扎實精進。
因緣聚合下,我們與福州市閩清縣金沙鎮古洋村一見鍾情。她不僅擁有彷如世外桃源的景緻條件,更是中國丘陵山區中難得一見的完整古厝聚落風貌。
投入「桃花源記—古洋村」的開發計畫,如是一群傻子的空幻夢想。除了資金外,更需要時間與定力的焠鍊。但,這不僅是一種理想、一份使命,更是我們熱愛自然生態、人文環境與服務眾人的發心;尤其也將是我們為自己尋得退休安居的養生隱居淨土。
我們有偉大的夢想,我們有高遠的理想。但將這份願力潛藏於心中,定心止住、默觀耕耘。人生有夢,築夢踏實;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而「路就在心的方向」。
有一天,您可以放下心,將心藏在某處丘陵山區,您也可以同我們來「古洋桃花源」築夢與逐夢......。
讓我們一起坐在800米的平台上望遠,直至忘卻塵囂!!


古洋村聚落風貌之一 (翁朝安/攝影)

古洋村聚落風貌之二 (翁朝安/攝影)

古洋村聚落風貌之三 (翁朝安/攝影)

古洋村聚落風貌之四 (翁朝安/攝影)

古洋村聚落風貌之五 (李逢時/攝影)

古洋村聚落風貌之六 (翁朝安/攝影)

古洋村傳統古厝之一 (翁朝安/攝影)

古洋村傳統古厝之二 (李逢時/攝影)

古洋村傳統古厝之三 (李逢時/攝影)


古洋村空照圖

周邊生態湖泊空照圖


本基地位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金沙鎮古洋村。金沙鎮距福州市區約1小時多車程,由金沙鎮車行攀登至800米之古洋村僅需20分鐘。
由台灣往本基地,可搭機至港澳轉機至福州長樂機場,再進福州市區車程約需1小時。另可由金門小三通搭船至廈門,由廈門搭乘客運(松柏站)至福州市約3小時,或由馬祖搭船至馬尾進福州,是為較便利且經濟之旅程。

福州市
福州是福建省的省會,位于福建省東部閩下游,閩江冲積平原上,離閩江入海口不遠。又有榕城之稱。市轄區人口243萬。以橄欖、福桔、龍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軟木畫、角梳、木雕、紙傘、貝雕、瓷器、温泉和壽山石為傳統特產,以三山兩塔和三坊七巷為傳統城市特徵。居民日常語言為閩東語福州話,但是普通話也被普遍使用。1986年12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確定並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批准率先進一步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閩清縣
位於福建省東部,居閩江中下游,是福州市下轄的一個縣。總面積1503.83平方千米。人口30萬。縣人民政府駐梅城鎮。
地理
介於東經118°30′~119°01′、北緯25°55′~26°33′之間,距福州市60千米。閩江橫貫縣境。境內溪流縱橫,山地、丘陵占91.73%,平原占5.63%,是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份。河流除過境的閩江外,主要有梅溪、芝溪、金沙溪、古田溪、安仁溪等。閩清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9.7℃,降雨量1400~1900毫米,無霜期246~292天。
行政區劃
下轄11個鎮,7個鄉,268個村。
鎮:梅城鎮、坂東鎮、池園鎮、梅溪鎮、白樟鎮、白中鎮、塔庄鎮、東橋鎮、雄江鎮、金沙鎮、省璜鎮。
鄉:雲龍鄉、上蓮鄉、三溪鄉、下祝鄉、桔林鄉、後佳鄉、佳頭鄉。



生態環境、生產環境、生活環境、治安環境、鄉風文明、村容整潔、自主管理...

本村已完成遷移作業,擬由台灣農胞承租土地開發先進農業,因此除了基本建設外,還有下列目標:
建設一座「桃花源記—古洋村」。古洋村的條件與桃花源記所載相差無多,因此我們要將古洋村錦上添花,規劃一座具代表性的桃花源。
福州山區有許多寶貴的聚落風貌,類似桃花源,也類似古洋村,我們期望將古洋村規劃為福州的第一處桃花源,並且起示範作用,期望未來福州的丘陵聚落遍佈桃花源。

福州丘陵聚落成為桃花源的優勢說明
丘陵山水甲天下。有充沛的水源。古厝與老聚落的建築與空間氛圍,具有桃花源記的特質。位於山坡丘陵地,一般污染較少。多數農村子弟入城就業,因此農村聚落與建築得以完整保存。水與梯田的景色美麗。生態保持良好。氣候較大部份各省為佳。四季皆綠。村民純樸。
因此福州得以桃花源聚落聞名於全國。

規劃桃花源記的終極目的
由台農引進高科技農業之生產種子、生產技術與養育方式等,發展成為現代化精耕與細緻農業的示範點。
規劃桃花源記。吸引北方各省的人來此避寒、旅遊、渡假,享受夢中的桃花源。吸引福州市區的人來此避暑(高度800米,夏日不須空調)、短期修養、國民旅遊等。
讓原有村民(未遷走)能夠享受桃花源記的生活,「老有所終,相互扶持,人人有工作,享受生命」。

硬件體系
(1)大量植樹,營造桃花源記的風貌
特別是桃花、竹子、桑樹、菊花等。重要地點則植容易開花的樹,比如紫荊、鳳凰、風鈴樹、櫻花。灌木則以茉莉花及本地生植的白色野茉莉為主,另外考慮種植野百合等。主要種植地點為上山的沿路,「之」字型路角,水池邊,每家的房屋邊,村落小公園等。農休時則遍植油菜花及野花等。
(2)聚落中心主題公園的建設
包括水池、荷花為景,沿池多種桃花與柳樹。兩水池間設水車。水池邊設桃花公園,內設半搭於水上之半開放型房屋,做為發展休閒餐飲之用。適當的設置較為優美的步道、涼亭與公共藝術。成為村中老人的閒談地點,成為休閒遊客駐足攝影與休閒之地。成為遊客與村民話家常的地點。
(3)民居博物館的設立
每個房屋都圍以花樹與花木(包括灌木花樹),遠眺猶如花中之屋,聚落中的三十餘戶即為一處活的、生態的「類博物館」。顯示了中國南方丘陵大地的以夯土製造的民居特色。居住的老百姓均為傳統展演的主角。
規劃其中一座老民居(接近中心公園)做為地方「民居博物館」,展覽內容包括福建北部民居的發展史與構造方式,民間自給自足的老式用具,族脈的傳播、遷移與定居、地方的民俗活動等。本博物館也可以主題休閒茶藝館的方式來經營。
(4)景緻串聯性規劃
設製示範性參觀木棧道,小樹林及小廟宇設置優雅涼亭及公共藝術,部份不良道路予以修整。
上山的道路部份設置避車道,沿路花樹以簇群方式種植。上山之入口處設置生態大門意象,並以巨石版刻上「桃花源記」之古文。部份水田設置大小水車映景,花木植於其間。
(5)生態規劃
設置生態步道,通達山區密林處及西面水庫區,設置各類動物、植物、地景的解說牌。發展生態旅遊。讓父母攜子女來此得以由當地經過訓練的嚮導引領參觀各種生態並予以解說。
保留濕地並予以規劃做為濕地教育中心。由嚮導引領解釋生態對人類的重要性。
(6)民宿規劃
首先嘗試將部份民宅修整,規劃做為民宿,提供福州地區人士來此渡假、長期居住、養生、生態之旅與避暑用地。內部裝設以展現民居藝術與工藝為主。
讓居住者有如進入桃花源中的感覺,除了住於桃花源,同時飲用桃花源的泉水,吃桃花源的米與蔬菜,以及此地圈養的肉畜,品嘗此地的水果與老式的糕餅等。
(7)農業規劃
種植台灣優良品種的高經濟作物,比如優種的甜柿(800米高度最適合種植),高水準的葡萄、稻米、玉米、柑橘等。雇運鄉鎮閒置農工,教導其技術,發展精良農業。使本區居民得以充份習得高度農業技術並得以充份就業。同時以本地為示範,推動到福州市各丘陵地聚落。讓福州市成為中國桃花源之鄉。
(8)休閒商店街規劃
於園區定點設置各項休閒餐飲及商店精品區,除了販售本地生產之精緻農產品外,更聚集中國、台灣之地方特產品。並規劃將本地開業之各品牌串聯於福州地區連鎖營運。

古洋村地形圖 (李逢時/描繪)

古洋桃花源 全區配置構想圖 (李逢時/繪)

入口主體區示意圖 (李逢時/繪)

樹林休憩區示意圖 (李逢時/繪)

湖畔咖啡區示意圖 (李逢時/繪)

音樂欣賞廣場示意圖 (李逢時/繪)

水車田園示意圖 (李逢時/繪)

樹林休憩棧道示意圖 (李逢時/繪)

夯土牆面綠美化示意圖 (李逢時/繪)



[規劃團隊]

李逢時(上圖右)/逢甲大學建築系教授˙大河原環境設計&本案主持人
李常生(上圖中)/南京東南大學城市規劃所博士˙本案總顧問
翁朝安(上圖左)/半山巢庵綠活思坊主人˙本案行銷策略統籌

福建省 金門頂堡75號 +0912-339112 +082-371886



2007年8月19日 星期日

閒暇—文化的基礎(Leisure:The Basis of Culture)

筆者於2003年12月購買了《閒暇:文化的基礎》(Leisure:The Basis of Culture)。這本書摧毀了20世紀工作至上的迷思,顛覆當今世界對「閒暇」的觀念 。
所謂的閒暇,並不是懶惰。而是「人類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人們得以沉思默想並和外在世界和睦相處,心靈因而獲得力量和滋養。」
「閒暇是一種心靈的態度,也是靈魂的一種狀態,可以培養一個人對世界的觀照能力」。作者引用了一系列哲學、宗教和歷史上例證,去證明無論是古希臘人還是中世紀的歐洲人,都深知閒暇的重要性,並深為珍惜。他指出,宗教只能產生在閒暇之中:因為只有身在閒暇之中,我們才會有時間去沉思上帝的本質。閒暇曾經是任何文化的首要基礎,過去是如此,未來也是如此。
當今中產階級世界的「工作至上」觀念已經使「閒暇」的理念湮滅不彰。本書提出了一個震撼人心的警告:除非我們能重拾寧靜與洞見,培養「無為」的能力,能夠以真正的閒暇取代我們那些狂亂的娛樂,否則我們終將毀滅我們的文化,乃至我們自身。
中世紀時代有句話:「為了人類社會能夠更完美,我們當中需要有些人去過「無用的」默觀生活。」(多瑪斯˙阿奎那)現代多數人無法理解閒暇真正的意義和高貴的價值,因而使沉思默想生活的觀念早已失落,在這樣的生活中,也就失落了有關人之所以為人的觀念。
儘管這本書出版於五十年前,但在今日的重要性和關鍵性,比五十年前猶有過之。

(本書作者:尤瑟夫‧畢柏(Josef Pieper);譯者:劉森堯;立緒出版社)

追逐夢想的新一波移民潮

在日本老人外移風潮蔚為時下熱門話題時,銀髮族消費市場也成為矚目的焦點。東南亞各國積極爭取日本老人移居,不斷推出各式迷人的養老配套措施。
退休養生,無可避免地將成為全球未來20年的主流社會議題。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BusinessWeek》、英國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都曾以封面故事探討嬰兒潮世代邁向60歲後,如何抗老化、規劃退休生活、高齡勞動力如何再現。
正在台灣牽動319鄉島內移民潮的新移民,絕大多數是出生在1946到1964年、年紀在40到60歲之間,而紛紛進入退休、或準退休階段的人。對這群超過台灣1/4人口、總數600萬人的台灣嬰兒潮世代而言,出生長大的城鎮是第一個家。為了工作求學,他們往都市移動,都市是他們的第二個家。現在,逐漸進入退休期的人生第三階段,他們又將開啟一波新移民潮。
只是這一次,他們不再為了謀生、就業而移民,而是要尋找能實現一生中各種夢想的第三個家。
新一波島內移民潮已經不甘於在家看電視、無所事事的退休生活。他們通常希望有好山好水做為退休的布景,入世隱士,在夢土上。有的人積極推動社區營造,希望參與地方,讓地方更好。有的人蓄勢沉潛、歸園田居,培養人生第二專長,在人生田地計劃性休耕後,滿心期待下一季豐收的到來。
以前的人生是直線、單向式的,玩耍、讀書、工作、退休、養老…;但新世代已逐漸形成「圓形循環」的人生模式。退休之後又回復到健康休閒(抗老美容)、學習(社區教育或EMBA)、投入產業(第二春)或公益事業、樂活隱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夢想,但你是庸庸碌碌、賺足了錢再去實現?還是輕安自在、隨心隨境都在享受人生?

2007年8月17日 星期五

一位值得敬仰的景觀老師--李逢時


李逢時老師今年(2006)五十幾歲,在東海大學景觀系、逢甲大學建築系同時任教,李老師一直在鑽研環境景觀的塑造,也為政府許多單位規劃過景觀項目。李老師自幼喜歡繪圖,讀完建築研究所後,就將他的美術細胞伸展到景觀與建築規劃上。
李老師的景觀圖繪製的特別傳神,而且多有禪意,不到一個小時,幾筆畫出來,就能將該表達的意境表達的淋漓盡致,非常難得。
有一回我與逢時老師去南京拜訪東南大學的齊康老師, 齊先生七十多歲了,繪圖與文筆均佳。幾十年沒停過,每日仍舊繪製建築素描,堪稱一代大師。逢時兄當場送 齊康老師一份自己繪畫的集錦,極獲齊康老師欣賞,與我們常談了兩個多小時,還送給我們許多他著的書與繪畫的畫冊。
逢時老師喜歡小孩,因此生了四個孩子。逢時老師繪製的景觀透視畫,具有靈性,世面上很少看到能與其比擬的。逢時老師教學認真,學生也都喜歡上他的課。至今五十多歲了,逢時老師還是每日提筆,繪製景觀透視圖。逢時老師講究的是意境與靈性,想在畫中表現出"禪意",也想在畫中表現出自己不斷精進的思想。
逢時老師一生貢獻於景觀學,到了現在還常東奔西跑的到福州、上海、昆明等地,研究景觀,期許自己不斷的精進。逢時老師喜歡教學生,將自己的經驗技術不斷的傳承給下一代。自己生活簡單,人踏實又誠懇。
逢時老師,在某方面來看,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藝術家。我與逢時老師認識了很多年,也合作過很多規劃項目,深覺逢時老師正逐漸步入"大師級"的境界,值得景仰與學習。

(本文摘自"李常生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amyeddie43415/)